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工程科技I > 輕工業手工業 > 鹽湖研究 > 昌都-蘭坪-呵叻成鹽帶白堊紀成鹽成鉀過程 【正文】
摘要:以昌都-蘭坪-思茅盆地及呵叻盆地含鹽帶鹽類沉積為研究對象,在分析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系統的大地構造學、礦床學、地球化學等研究方法,總結和研究了該區含鉀蒸發巖礦床的礦床特征,提出了新的成礦模式。研究表明,蘭坪-思茅盆地和呵叻盆地的含鉀蒸發巖礦床為“海源陸相”成因,即在陸相環境下與海水的變異有關。該礦床缺失正常海水蒸發濃縮而形成的硫酸鹽沉積,同時,礦床中少量菱鎂礦等自生礦物的出現無法用正常海水蒸發理論解釋。礦床中少量溢晶石等礦物的出現預示著該礦床富鈣。蘭坪-思茅盆地內廣泛發育了白堊紀蒸發巖系(勐野井組或云龍組),江城地區甚至沉積了小型鉀鹽礦床。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的研究表明,該區蒸發巖礦床為海相成因,Rb和Br的含量變化指示海水從北部蘭坪侵入到呵叻。昌都及蘭坪地區的白堊紀石膏硫、鍶同位素研究表明,該區大套的硫酸鹽沉積為海相成因,物源研究成果揭示思茅盆地的物源可能來自東羌塘地區,預示著昌都地區的硫酸鹽沉積跟蘭坪-思茅盆地的蒸發巖沉積具有同源性。通過上述研究,提出了多級盆地海水遷移變質成鹽成鉀模式。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