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地質學 > 地學前緣 > 醫巫閭山中—晚侏羅世構造變形與同構造花崗巖的耦合關系 【正文】
摘要:晚中生代期間醫巫閭山地區經歷了早期的高溫韌性變形和晚期的低溫脆-韌性變形,并最終形成了變質核雜巖。該變質核雜巖中發育多個中—晚侏羅世花崗巖體,通過分析花崗巖體的巖漿組構及圍巖中變形組構的特點,確定該期次的巖漿活動與高溫韌性變形同時發生,且這些巖體就位于中部地殼的高溫韌性剪切帶內。巖漿就位的過程包括三個階段:部分熔融與垂向運移階段(D1)、水平運移階段(D2)和固態變形階段(D3)。尖砬子巖體的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結果顯示巖漿為埃達克質巖漿,并具有過鋁質和由鈣堿性向高鉀鈣堿性過渡的特點。巖石的Th/U比值和堿性組分含量較高,Mg、Cr、Fe2O3T含量較低,巖漿鋯石εHf(t)值=-29.5~-23.3、TDM2=2.51~2.18Ga。這些特點指示巖漿來源于古老的華北陸塊下地殼的部分熔融,表明巖漿具有從地殼深部向地殼淺部運移的過程。中—晚侏羅世巖體的產出形態、巖漿組構及磁組構的優選方位,表明巖漿在就位于中部地殼的過程中受到圍巖剪切作用的控制,發生強定向的水平流動,形成了NE-SW向延伸最長、垂向最短的扁紡錘狀巖漿房。對比中—晚侏羅世和早白堊世兩期同構造巖漿就位機制,發現巖漿就位機制與圍巖構造環境關系密切。同為下地殼部分熔融并向淺部運移的兩期巖漿活動,巖漿就位機制差異很大:中—晚侏羅世巖漿就位于中部地殼的強剪切部位,就位過程中巖漿以側向流動為主、氣球膨脹作用為輔;早白堊世巖漿就位于淺部地殼的弱剪切部位,巖漿以氣球膨脹作用和底辟作用為主。巖漿就位過程中不但受到圍巖剪切作用的控制,巖漿房的擴張也會擠壓圍巖,使圍巖葉理的產狀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對構造性質的判斷。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